2021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之机器人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1-12-16 12:03:19 浏览数:1747

12月11日下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论坛之专题论坛四——机器人教育分论坛在线上准时与观众见面。本次论坛含7场专题报告,用时3小时4分钟,线上听众达到54.2万人次,且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机器人教育专委会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胜利召开的东风,在线上举行机器人教育分论坛。论坛特地邀请身处教学一线和指导中小学生科创活动前沿,且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委员,就其单位和个人在青少年机器人教育上的教学经验、工作成果、育人规律、活动方式进行线上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特种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罗庆生主持分论坛,并开启了第一场报告。罗庆生在《新形势下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出路与前途》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跑后加速阶段,速度不快但加速势头很猛,呈现出广阔的发展远景。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大纲、合格的教学内容、适宜的辅助教具、专业的任课老师、公正的竞赛活动、严谨的考评机制等。

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罗庆生提倡素质教育和机器人教育,设置囊括初级到高级课程的一系列机器人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我研判、自主实践、自由创新。为了改变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发展不利的状况,他建议:建设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地区联盟”;形成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参照样板”;推广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有效方法”;创建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品牌活动”;搭建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特殊舞台”。罗庆生的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广大观众的热议与好评。

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师李作林随后作《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器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的报告。李作林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和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拥有丰富的科技实践指导经验。报告中,他以人大附中的机器人课程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学校师资队伍、硬件环境、校外机器人教育资源等,并阐述了学校机器人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科技竞赛、科研有机结合,整合各类科技活动,融入常规教学,课程化实施与推进,聚焦核心素养。他说:“科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作林还具体阐释了人大附中机器人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一是机器人项目建设以必修和选修课为主阵地;二是社团带动兴趣的深入发展,在竞赛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是社团采用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已毕业学生为在校生做专业引领;四是教师结成小组,包含了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飞行器设计、机械电子等多领域一线教师;五是跟大学实验室或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带领学生开展项目或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师及学生共同进步。此外,他还分享了人大附中在机器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具体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教育反思,着重强调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这一机器人教育的价值与追求。

北京二中教师、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高凯与大家分享了《北京二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高凯在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北京二中的机器人教育进行了详尽介绍。一是着重介绍了北京二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二是讲述了北京二中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聚焦拔尖人才培养。三是分享了北京二中科技教育的成果。

对于英才培养,高凯认为,要关注学生思维及素养的成长。北京二中以机器人课程内容为载体,丰富技术学科育人途径,课程整合从操作式向思维式转变,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学校还选取十个技术领域培养的主要维度,对学生进行前测、后测,并及时根据测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据了解,北京二中开创了囊括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和精英课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共有7类22门技术课程,既优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又全面满足“英才”个性化发展需求。他还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并制定了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为未来机器人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机器人学科组组长、西城区骨干教师牛琦分享了《打造馆校联动的机器人教育模式》。牛琦曾多次担任北京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总裁判长,他的报告向听众讲述了北京市西城区科技馆是如何通过馆校结合的方式,从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机器人教育,开拓机器人教育领域,丰富机器人教育内容,开发机器人教育学材的。

牛琦着重分析了馆校联动的机器人教育模式——科技馆对学校形成机器人课程和教师双“输出”,学校对科技馆形成学生和学科整合双“输入”。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科技馆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一)合作的机器人课程建构模式,一是对于学习机器人学科的学生有生涯认识的培养,同时开设的课程围绕机器人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科技馆对学生进行分析重组,同时考虑到学校高中部的高端实验室应用;三是时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科技馆课程以模块菜单呈现提供参考。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助理和教学中心主任、四川省通用技术骨干教师熊冲带来了《守正创新,奠基领军》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石室中学是如何以机器人课程为载体,实现五育融合,多元发展的。为了实现育人目标,石室中学顶层设计了“成长树”课程体系,以国家基础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学校文化课程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以领军人才成长课程促进人的卓越发展。在“成长树”课程体系中,领军人才成长课程共有专业人才、领导人才、创新人才发展课程三个走向。创新人才发展课程板块中,又分为科学技术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机器人课程就在科学技术课程板块中。

熊冲介绍,石室中学机器人课程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理念,贯穿到机器人课程的设计、制作、调试、优化、总结五大流程里,在每节课中以主导问题来导入新课,以主要问题作为当堂课的重点研究方向,所有的问题用任务的形式来承载,与之对应的有主干任务、主要任务和分支任务,并明确每一个任务的边界,比如完成时间、具体要求、观察记录点和评价标准等。同时,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教材的支撑,石室中学机器人课程校本教材已根据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完成了3次迭代。

长沙雅礼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十佳优秀教练员”马学品,宣讲了《坚持在点面结合的机器人创新活动中让梦想放飞!》的专题报告。他详细讲述了如何在面的普及上通过走进课堂的《机器人文化与创新》创建良好的机器人学习氛围;如何在点的培优上通过《校园机器人创客》选修课及机器人社团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马学品认为从“面”到“点”育英才,要用好教学形式,在机器人活动的辅导中应真心实意,实施民主式、开放式、交融式和探究式教学,还应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主动适应竞争,并在竞争中激发潜力,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到机器人的创意活动中去。

有人认为,只有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才有市场、才出成果,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来自我国最南端省份——海南省的通用技术一级教师王彦,以海南中学为例,讲述了他们《利用机器人项目探索科技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新模式》的先进经验。

自2016年以来,海南中学与北京理工大学每年合作举办“全国高中六校联盟”机器人夏令营暨海南中学科技夏令营,王彦一直担任该项目的具体执行人。他在报告中结合海南中学十几年来机器人教育的情况,生动介绍了海南中学从最初参加机器人竞赛,到接下来研究开设机器人的选修课,再到最后与大学合作开展机器人夏(冬)令营的教育教学过程,详尽阐述了探索科技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新模式对中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他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分为以赛促教、学科建设——开发校本课程、项目式学习、自主创新四个阶段,并在报告中分享了利用机器人项目进行人才培养的体会。

报告结束后,发言嘉宾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话题展开讨论,纷纷发表各自意见及建议,在线听众全神贯注,仔细倾听发言嘉宾如数家珍般的精彩交流。

举办机器人教育分论坛,旨在使更多会员单位与会员个人能够在“双减”形势下,及时分享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成果,为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发展添柴加火。

本次分论坛收获满满,来自教学一线和指导青少年科创活动前沿的教师们的分享和交流给予了全国广大中小学科技教师以深刻启发与强烈激励。通过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正确领导和专委会的积极行动,在全国广大中小学科技教师的携手并进下,必将由此推动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