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协会在省科协、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在理事会党建领导小组和理事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年度工作要点,充分发挥广大会员、理事和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动员凝聚社会力量,搭建合作平台,壮大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协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坚持党建和业务相融合,以党建引领协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责任,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协会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建带动协会工作发展,把党建要求列入协会章程并推动落实,目前协会所属12个专委会党组织全覆盖。一是召开理事会党建领导小组会议1次,前置审议理事会相关事项。二是按照要求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强化意识担当。三是颁布《党员干部“十严禁”、“十不准”》纪律规定,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强化党性修养。
结合主题教育积极开展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一是理论学习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每月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4次,研讨交流每季度1次。二是坚持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增强责任意识,对照排查存在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三是深入查摆问题,深刻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结合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支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微调研工作15次。
强化服务意识,将党建引领落实在担当实干的具体工作中。一是结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开展14场“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宣讲活动。二是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设置“长征”综合技能赛、研学活动中参观红军纪念馆等项目,加强思政教育。三是联合活动承办单位设立党员服务岗,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协会工作始终。
党建引领共治,交流焕发活力。一是助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联合兄弟学会秘书处党支部开展科普讲座。二是在省科协机关党委带领下,在如皋市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双减落地”科普活动和“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打造党建融合业务的服务品牌。三是联合省电教馆第二党支部共同走进紫金山实验室,开展“数智领航·科信素养行”党建共建活动。四是提升党建成效,完成省科协首个关于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强化党建引领的“十大代表”调研课题,并被评为“优秀”。协会1名同志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同志参加省科协“七一”大党课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主题演讲比赛并获奖。党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协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二、强化会员服务和理事履职,分支机构协同发力,协会凝聚力、组织力不断增强
强化会员服务。秘书处结合会员需求,出台会员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为会员提供可定制化的服务清单。新实施会费标准第一年,未申请减免的单位会员49家,享受到教师交流、学生研学、学校科学节、学校科学教育建设规划报告等服务,满意度达100%。截至11月30日,单位会员数为1242家,今年新增115家;个人会员数为4377人,今年新增531人;学生会员数为7314人,今年新增1701人。
协会理事积极履职。宋永忠理事长率先垂范,担任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评委。担任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考评组组长赴徐州和宿迁调研。亲自制定科普领航员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提升协会影响力,向省科协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江苏科技辅导员培训学院”揭牌成立工作。带领共16人组成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交流团赴粤港澳大湾区培训交流。在理事长的组织下,李千目副理事长、程天君副理事长等协会领导全力支持省地方标准《科技类课外培训管理规范》制定工作,在多次工作会议中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推动标准顺利通过审查。王友国副理事长出席第二届省中小学校长论坛,搭建学术交流、经验分享以及相互合作的平台。朱焱副理事长参与申报省科协“十大代表”调研课题,持续开展“院士1课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监事会徐国华主席作为省政协科技委委员代表到协会调研指导工作,促进协会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省师培中心开展对接。任祖平监事在“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进校园活动和公益直播活动中,为上万名师生开展科技创新专题讲座。协会各常务理事、理事也都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特点,积极参与协会开展的科普活动、培训认证、人才举荐、理论研究等各项工作。
分支机构联动协同,凝聚专委会力量开展专业特色工作。8月集中召开工作研讨会,进一步统筹协调各专委会工作。生涯规划专委会举办青少年生涯规划公益讲座610场,覆盖超过7.3万人次,为90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126场;综合实践教育专委会协助地方标准制定工作,支持3场青少年科技竞赛举办;人工智能专委会召开换届会,与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合作开展2次教师培训,1次研学活动,完成2项技术转化,承办3次公益活动,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评选,33所学校获评;创客教育专委会为10所学校的6000名学生带来6场专题讲座和4场趣味机器人运动会,为学生和家长开展公益课堂、沙龙和直播活动;科教融合专委会开展科学系列课程17门,总计300余课时,开展研学活动26场,开展教师培训5场,服务共约2600人;系统科学专委会与学校合作开展系统科学兴趣班,与江苏省报业集团《现代家庭报》合作开展“童绘心雨杯”儿童绘画活动;国防教育专委会培训学员5000余人,取得南京市首届院校军训成果比赛第一名;科技工艺专委会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无人机产业学院,为职校师生配套教学培训和平台实训项目,开展农业科普活动69场。
三、积极为党和政府推进科学教育工作提供咨询建议
凝练科研成果,服务政策实施,承担的省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模式及科普资源进校园途径研究”通过验收。组织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关高校等单位专家共同参与研制,形成《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模式及科普资源进校园途径研究调研总报告》等7份研究成果,以高分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紧跟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及工作部署,完成首个关于科技类课外培训的地方标准研制并通过审查,填补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核、监管、评级多项空白。由中国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写的地方标准《科技类课外培训管理规范》于11月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技术审查,即将公示,为省科技厅修订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制定管理办法,科技局开展审批、监管工作,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依据和补充。
围绕“双减”开展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承接省科协“十大代表”调研课题工作。组织《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机制研究》开题工作会,邀请专家和校外机构代表座谈。镇江市教育局、镇江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单位积极配合调研工作,协助课题组对当地相关机构开展实地调研。理事单位省教科院基教所组织专家基于“双减”工作研究,对课题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
四、强化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体系建设,壮大队伍,提升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成立江苏科技辅导员培训学院,建立起一套面向全社会各层级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完整且有效的科技辅导员培养体系。举办27场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培训2600余人。其中,无锡、徐州、苏州、南通、泰州地区的科协、教育局、科技局多部门联动承办,连云港市、泰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积极举办培训。协会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认定为江苏首个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2023—2025年),并承接项目。成立“江苏科技辅导员培训学院”,服务各级科协、教育系统科技辅导员培训。
落实省会合作协议,提升科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开展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今年8人通过高级认证,位列全国第一。今年报名初、中、高级共计1354人。科技辅导员认证已列入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必要条件之一,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校评分指标。镇江市教育局发文开展认证工作,将认证作为校外机构进校园开展课后服务的资质标准之一。泗阳县科协、教育局发文要求1500人以内的学校至少认证2名科技辅导员,1500人以上的学校至少认证4名科技辅导员。
搭建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平台,服务中小学校长和基层科技辅导员。以“双减”背景下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变革与发展为主题,举办第二届省中小学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等120余人参会,新华日报专版报道并被省教育厅转发。持续开展省内唯一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方向的论文方案评选活动,联合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共同开展论文方案评审活动,收到近1300篇作品,理事单位苏州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扬州科技馆积极承担试点工作,首次组织区域性征集和初评。
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培养,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作,引导有潜力的青年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积极响应省科协号召,遴选5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报送省科协,在资助其科研的基础上,号召他们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为青少年厚植科学精神。
实施科技志愿队伍建设工程,给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在校生、校内教师搭建志愿服务平台。1人荣获2023年度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表彰。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累计发布138场活动,注册科技志愿者2422人,志愿服务时长超1.1万小时,“科普中国”信息员1341人,分享传播总量超5万次。组织“青椒圃”科技志愿者团队进校园组织7场科学节活动,服务1.1万余名学生。赴云南省开展科普支教活动。协会联络处响水县青少年宫主办公益培训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与科技志愿服务深度融合。
优化人才服务机制,继续做好人才举荐,首次成功推荐1人荣获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协会与省广电总台教育频道合作,对协会评选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进行专访,打造“名师大讲堂”节目。推荐3名专家聘任为省第七批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推荐4名专家聘任为省科普演讲专家。
五、聚力青少年科普,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承办省内唯一一个由教育厅参与的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服务全省1100余所中小学校、13.5万名学生,邀请10位院士及相关专家开展科普讲座22场,捐赠科普教具超10万元。首次联合省电教馆举办“科教在线”系列课程公益直播活动,在“江苏空中名师课堂”、科普中国、江苏有线等平台同步直播,并被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收录,总时长约300分钟。
推进科普基地建设,依托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协会推荐的“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医科大学) ”等4家单位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命名。依托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学之路”研学实践活动。首次推行的举荐制公益夏令营由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在协会联络处南京市青少年宫举办,收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组织江苏好少年参访紫金山实验室,作为“2023年江苏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部分内容,在江苏卫视、荔枝新闻、江苏智慧教育平台等平台播放量已超2000万人次。
以“重在普及、兼顾提高”的办赛宗旨,精心组织4项常规赛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又创新高,在各地科协、教育系统、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联络处的共同努力下,以分区联赛和总决赛的模式举办43场,约4.3万名学生参加。选拔优秀选手组建江苏代表队参加VEX机器人世锦赛、亚锦赛,获10个国际奖项。首次在总决赛中加入科学节元素,开展院士报告等活动。江阴市教育局、江阴市科协优化市赛组织工作,主动向协会提交申请,发文举办校级赛。海峡两岸青年学生机器人擂台争霸赛被省台办立项,吸引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支队伍进行激烈角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依托在市教育局立项的工程技术创新课程基地,积极承办本次活动并给予支持。
为我省青少年搭建竞赛平台,承接5个教育部白名单赛项省级选拔赛。组织“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竞赛活动”“‘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江苏选拔工作,共1395所学校、6366人参加,608人、326支队伍被推荐参加全国赛,其中102人,53支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综合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积极承接赛项,理事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航天创新大赛提供支持。
首次举办江苏省青年人工智能竞赛。此项竞赛是在省高等教育学会立项,面向大学生探索贯通式科技项目竞赛。省内16所高校、职校的88支队伍近300名选手在南京理工大学展开激烈角逐。
联合主办第四届城市青少年机器人智能设计挑战与STEAM实践训练营。由九省协会联合主办,来自江苏、四川、重庆、安徽、河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南等九省市的121支优秀队伍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训练营。
连续五年支持西藏开展机器人竞赛活动。受西藏自治区科协和拉萨教育局委托,8月组织专家团队及机器人设备赴藏面向自治区机器人老师进行培训。
六、加强自身建设,锤炼全省青少年科教事业发展“主心骨”
扎实推进组织建设,持续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团队凝聚力,改革薪酬制度,竞争上岗,定岗定责,培养创新争先的氛围,激发秘书处活力。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项目流程化管理,健全规范化工作流程。
加强“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宣传和服务手段。发布文件通知类信息751条,新闻类信息689条,线上视频信息已发布130条。官网总浏览量约833.865万次,访客数85.921万人次,微信视频号“科创研究社”关注量5435人,已发视频72条,总播放量约9万次,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总数约3.5万人,较去年增加约7000人,浏览量达到约92.7万次,访客数达到约66万人次。
同志们,2023年工作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理事会和监事会全体成员以及各分支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4年工作计划
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科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学会改革,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 加强政治引领,以党建引领学会建设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科技社团党委及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统一部署,深入推动党建带会建,持续将党建与重大任务相结合,与协会理事履职担当相结合,与各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创新发展相结合,与各分支机构联动合作相结合。力争实现“使命共担、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赢”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协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之家
一是“江苏科技辅导员培训学院”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主动对接科协、教育系统,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教资源,开发培训课程和科普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二是“江苏省科普领航员培养工程”遴选50名培养对象,参照“苏教名家”培养模式,启动全国首创性科技辅导员培养体系。三是深化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及专业水平认证工作,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努力推动认证结果作为校内外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四是强化会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精心打造有温度、可信赖、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之家”,用好《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江苏工作站、省科协代表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员之家、省学会服务中心“学会之家分中心”等服务载体,探索在各市设立会员之家并按需求设计特色会员活动,设计“院士专家返乡科普行”等活动。
三、加强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协会社会影响力
一是安全有序组织好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等白名单赛项,继续承接教育部、教育厅白名单赛项,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二是做好“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继续遴选院士专家资源,完善专家智库、科教资源项目和科普基地资源,深挖致力于科教公益的企业资源。三是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教育高峰论坛和校长论坛,打造“展、赛、会、培”为一体的大会,实现“搭平台、建生态、聚资源”的品牌力量。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工作者表彰激励制度,为会员设立科普、科教相关奖项,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并建立专项基金。五是筹划新一轮省会合作,引入更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资源服务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打造生态圈。
四、服务科学决策,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智库建设
一是在省地方标准《科技类课外培训管理规范》的引领下,开展系列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构建校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良好生态。二是依托地方标准参与科技类校外培训监管、治理和评级等工作,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和规范化开展。三是持续推进课题研究及论文方案评审工作,持续提供智力支撑。
五、加强自身建设,锤炼全省青少年科教事业发展“主心骨”。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理事长办公会、党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一是自觉接受监事会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汇编,形成省、市、县协会工作制度,协助有条件的联络处成立协会。二是办好协会会刊《少年科学》,编写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报告,为会员及广大中小学和科技教育工作者搭建科教资源交流服务平台,结合协会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运营,形成协会工作宣传矩阵。
路虽远,行则将至。协会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谱写合作共赢篇章,努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希望各位理事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协会工作,共同担负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繁荣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衷心祝愿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再攀新高,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事业顺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