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外祖父用一生回答了‘怎么才能让中国强大’。不是空想,是脚踏实地搞科学、干实事。”9月12日,李四光纪念馆荣誉馆长、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走进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生动讲述了祖父李四光从农村少年成长为科学巨匠的人生故事,用科学家精神点亮“未来科学之星”。讲述开始之前,2025年江苏省“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此启动,拉开了江苏青少年科学教育“提质增效”的新序幕。
“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邀请上百位院士专家参与,整合优质科教资源约600项,覆盖全省2000所学校,惠及170万名师生!”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宋永忠公布了一组数据,凸显了活动的“硬核”影响力。
宋永忠介绍,2025—2026年,系列活动将升级“科学教育服务体系”:除了深化“科普大讲堂”,让院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将统筹“青椒圃”课后服务、校园科学节、“云科创”线上课堂、“科学之路”研学等品牌项目,将科学精神全方位融入中小学育人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同时,进一步拓宽资源供给渠道,为中小学获取优质科教资源提供便捷。
值得关注的是,启动仪式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与相城区教育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在“科普资源共享”“科技辅导员培训”“特色课程开发”三大领域深度合作。
“院士专家进校园,不是‘走过场’的讲座,而是要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灌输’向‘素养提升’转变!”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叶兵说。他建议:院士专家“不吝赐教”,用自身经历点燃学生科学梦想;各地各校“精心组织”,将院士交流延伸为“课题指导、实验探究”等长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把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探究动力。
江苏省科协秘书长范银宏表示,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培育兴趣的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让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青少年一旦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青少年将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希望同学们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树立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苏州市相城区在启动仪式上收获“双重助力”:一方面,活动为相城区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首批委员,包括贲德院士等“大咖”;另一方面,相城区教育局发布首届青少年智力运动会项目,设置“机器人挑战赛”“水火箭制作”“生态调查”等竞赛类别。
“这不是结束,而是江苏科学教育‘提质升级’的开始。”活动主办方表示,接下来,系列活动将陆续走进江苏各地,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与大师对话”中种下科学梦想,为江苏培育“未来科学之星”筑牢根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c3eaf8e4b0eca6826256c5